从1831年到1836年,查理斯·达尔文随英国海军考察船“贝格尔号”环绕地球航行一周。
通过沿途考察,他发现世界“由上帝设计”是站不住脚的,考察还使他发现了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机制——自然选择,利用这种机制可以解释生物的“适应性”和“多样性”,而适应性和多样性正是从逐步进化中得来。
物种问题成了达尔文5年环球考察思考的焦点。他渐渐地认识到,进化最根本的问题是“物种”的转变。
1859年11月24日,达尔文的鸿篇巨著《物种起源》出版。在这本书中,达尔文把收集来的鸟标本做对比,解释了海岛上物种形成的过程,由于地理障碍,如海洋、河流、山脉、沙漠等,造成物种上的细微差异;解释了大陆物种的形成和演变。其核心的观点如下: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,而生存空间和食物都是有限的,所以生物必须“为生存而斗争”。在同一种群中,个体存在着差异,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,并繁殖后代,不具有利变异的个体将被淘汰。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有方向的,那么在历史过程中,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,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,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。
自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地心说取代以来,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的科学突破,它否定了人类具有宇宙中心的地位,把人类也纳入了与一般生物同等的层面上,彻底打破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妄自尊大。
《科学史上的今天》每天一个科学小故事,书问阅读持续发布中,欢迎关注!